面对传播媒介的快速演进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主流媒体应守正创新,在全面推进新闻报道的可视化转型中,奏响时代强音,丰富传播样态,引发情感共鸣,讲好中国故事。未来,需从媒介技术、用户体验、创作视角、传播渠道四个方面创新,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声量。
重大主题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围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的国家大事进行的报道,主要涉及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以及重大活动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性和指导性。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主流媒体加快媒体融合进程,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宣传主流思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目前,在社会因素与技术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可视化报道成为主流媒体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报道社会热点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意义上,新闻可视化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片或图像进行新闻报道。但随着新技术使用场景的丰富,可视化在传媒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具体表现为海报、H5、数据新闻、短视频、动画、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多种形式,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在增强。因此,本文主要探究我国新型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可视化报道的突出表现,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以及创新策略。
主流媒体往往拥有主流信息、主流观众、主流渠道、主流品牌的独特优势,其重大主题报道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甚至国家安全。近几年,主流媒体高瞻远瞩,守正创新,密切关注国家发展和改革新趋势、新动态、新变化,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全面小康、中国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题,创新利用可视化的报道形式,成功推出一大批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可视化作TG体育品,奏响新时代强音。
例如,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人民日报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制作短视频《新千里江山图》,充分展示了我国近十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江苏广电总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解读专栏“数读两会”,利用数字数据图表的方式,可视化、生动化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思想引领,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主阵地作用。
目前,在顶层设计、智能技术的影响驱动下,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而其演进逻辑也深刻影响了主流媒体对重大主题的可视化报道。基于此,我国主流媒体紧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借助5G、大数据、AI(人工智能)、VR等一大批前沿技术,改变以往报道静态呈现的方式,创新了直播、短视频、动画、数据新闻、H5等多样态的可视化新闻产品。
在重大主题宣传中,短视频、直播、VR视频等营造的沉浸感与在场感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主流媒体报道新的活力,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因此,各大主流媒体倾向采用“声画结合”的动态方式进行可视化呈现。例如,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主导制作的大型主题系列直播《非凡十年看湖北》,全方位、立体化、沉浸式再现湖北各地的发展巨变。
值得关注的是,H5作为一种搭载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的可视化形式,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表现突出。如嵌入式互动H5《“晒”出我的幸福日常》,以朋友圈刷动态的形式,晒出与面对面或书信交流过的奋斗者的生活,融合听觉和视觉,兼具动态属性与互动属性,实现了“深入人心”的宣传效果。
重大主题报道往往涉及关系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等严肃性话题和事件,这对于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的要求较高。而可视化报道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可视化、可感化因素为表现元素,能帮助主流媒体从微观视角切入,通过“大题小做”的叙事方式充分调动受众情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近几年,不少主流媒体在可视化过程中采用微观化叙事,创新切入角度,深入传播符合“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主流思想,在拉近与用户距离的同时,达到“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正面宣传要求,让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社会主流价值观“TG体育入脑入心”。例如,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制作的纪实片《时间的答案》,改变以往主流媒体进行重大主题宣传时常用的方式,转变叙事角度和形式,通过挖掘优秀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对接平凡人与大时代,展现历史细节与故事线小时,在人民日报新媒体自有渠道浏览量就超过7000万,微博线亿,成功与受众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
可视化报道是我国主流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一方面,可视化报道直观、生动、高效的传播特性可以消弭国际传播中因为符号差异导致的传播隔阂;另一方面,我国主流媒体在可视化报道中应用的新技术愈发多元,愈能展现我国传媒科技实力的提升,展现良好的国家形象。
由此,我国主流媒体放眼国际社会,坚持国际视野,在输出高质量可视化作品方面卓有成效。例如,党的二十大期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制作的《外国人眼里的“江苏这十年”系列》可视化作品,以中英系列微纪录片为主体,开发中英文新闻H5产品,增强与海外受众的互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此外,2022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当日,报发布的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网宣片《PLA》也有效借助了可视化的形式,将维和、护航、医疗等积极意象与温暖的色调、柔和的声调结合起来,呈现“Peace Loving Army(和平之师)”的主张与定位,展现了大国形象、大国担当。
可视化作为一种新的报道方式,在传播环境碎片化的情况下,具备生动形象的特征,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因此,我国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开启可视化之路,但是也存在着盲目迷恋可视化的问题。如一些报道没有找寻到独特的新闻价值,可视化创新力度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仅仅是数据、图片、视频等元素的简单堆砌和随意组合。过于追求可视化,可能导致报道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局限性。
总体来说,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视化表现对于主流媒体转型升级、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凝聚社会共识、塑造国家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创新的同时,不应盲目追求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应寻求重大主题与可视化表现形式的平衡,从而更好地凝心聚力,促进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
在进行可视化报道过程中,重大主题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亟待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题材较为严肃,如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需要对其进行深刻分析。传统文字报道能深入地解读事件背后的社会历史规律,而以数据新闻为典型代表的可视化报道,在此方面仍TG体育存在局限性。
以数据新闻为例,数据新闻多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关联性,一些主流媒体在数据新闻报道中仅使用简单的图表和表格,难以深入分析和探讨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加之数据库开放程度有限,缺乏多元的数据来源和类型。此外,可视化元素较少,使得重大主题的呈现缺少趣味性,导致可视化技术在重大主题报道中难以发挥实际意义。
互联网赋权带来舆论场边界的消融,主体变得空前多元和复杂,各类自媒体平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消息源之一,在时效性与话题贴近性方面具备一定优势。而对重大主题进行可视化报道需要较长的策划与创作周期,这导致主流媒体在重要议程设置方面丧失了一定程度的报道先机。
同时,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信息体量的庞杂化,说教式、灌输式的可视化报道难以吸引用户,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抢占舆论高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正能量,是主流媒体对重大主题进行可视化报道刻不容缓的任务。
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编辑等新闻从业者需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培养和提升文字撰写和交流能力,但数据挖掘、人机交互等可视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新、更快、更高的传播技能要求,这种要求既体现在“采写编发”过程中对于新媒介技术的应用,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与整合各种碎片式信息,运用VR技术制作沉浸式视频,也体现在对新的传播平台的运营方面。
目前,在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中,主流媒体的可视化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团队组建已经无法满足可视化传播方式的需要。因此,对新闻信息可视化呈现的专业人才选拔与培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顶层设计引领下,我国主流媒体应加快深度融合转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保持技术敏感,抢占智能技术发展应用的先机,创新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多元化输出融媒“精品”与“爆款”,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和宣传工作。为庆祝建党百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复兴大道100号》融合了文字、画面、声音、动画、AI交互等多项前沿媒介技术,记录党的百年征程,以纪实长图为载体,实现长图、H5、线下互动体验馆等多元形式的可视化呈现,从而为用户创造沉浸式体验,为重大主题全效传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此外,主流媒体要重视策划数据新闻报道方式,通过数据赋能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数据新闻精品数量、提升质量。通过组合文字、图片、数据等要素,巧妙利用线条、色块,进行数据的客观性展示和图形信息的高效化处理,在增强视觉效果的同时,又能对相关报道主题进行解读和深化,发现并搭建宏大社会事件之间的关联,让报道更具有说服力、权威性与客观性。
未来,主流媒体既要坚守重大主题报道的正确政治方向,亦要强化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进一步提升可视化报道沉浸化、场景化、游戏化、互动式体验,最大化满足受众需求。
其二,要与用户实现高效交互。交互式的呈现方式可以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2022年11月16日,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北京近期至少20例感染者关联各类宿舍!新增32例社会面筛查人员涉6区》,创新运用“点击弹出放大”的交互方式TG体育,把感染人群与重点聚集场所的关联性用图表的方式进行表达,使原本复杂的聚集性疫情传播链、北京整体疫情发展态势等新闻事实更加清晰地呈现给受众。该报道一经发布,迅速突破10万阅读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受众焦虑心理,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主流媒体开展重大主题报道、做出兼具传播力与影响力的优质可视化新闻指引了新方向。
当前,年轻群体已成为互联网使用的主体,加强与年轻受众的连接是未来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提升新型舆论阵地影响力的关键所在。这需要主流媒体遵循网络传播规律,革新叙事视角,实现年轻化转型。具体体现在,主流媒体在进行可视化报道过程中,采用年轻人喜欢的符号表达方式,使传播内容实现“软着陆”,从而减少与年轻群体的距离感。
如《学报告,来看这些创意产品二十大·观媒》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手绘漫画形式,图文并茂地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具有极强视觉渲染力和感染力。
再如,四川观察顺应媒体视频化、可视化的发展趋势,打破常规官媒严肃的刻板印象,开设抖音号,主动贴近年轻群体阅读习惯,向年轻化、拟人化进行转型。截至2023年2月,四川观察抖音号订阅粉丝数量超过4700万,成为目前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性主流媒体。
因此,抓住年轻受众,是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事件上发声、重回话语高地的契机。未来,主流媒体要持续推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新意的可视化报道,提升引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正能量的能力水平,助力重大主题实现“破圈”传播。
主流媒体除了在可视化报道的内容制作层面发力,还要着重关注其传播层面,以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在高度、深度、广度上进行价值引导。这就需要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打造矩阵式、立体式、融合式传播渠道,形成聚合效应,提升可视化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
主流媒体要构建可视化报道的全媒传播矩阵,打造融合共通、协同互补、形态多样的“报网端微视”立体传播格局,通过可视化作品抢占舆论主阵地,进一步扩大有关重大主题事件的舆论声量。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运用总台综合频道TG体育、体育频道等电视频道,以及央视新闻、央视频、央视体育等新媒体平台,同步转播冬奥会开幕式,并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线K超高清频道+地标大屏”的空间传播方式,为观众提供可视化观看、沉浸式体验,从而构建有关冬奥的集体记忆,凝聚民族自豪感,实现社会主流价值共享。
此外,主流媒体要深入布局“央省市县”四级传播格局,即中央媒体要把握重大主题报道基调,发挥好价值定性作用,省级媒体要聚焦地区特色,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市级媒体要贴近群众生活,体现社会责任担当,县级媒体要深入基层宣传,深入引导基层舆论,由此实现媒体布局的整体性联通。
(作者黄楚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南京文化人才工作室·黄楚新工作室,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特聘专家;薄晓静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苍淑珺单位: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