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主任,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获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中组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入选科睿唯安2020、2022和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2021和2022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21)及2021、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Stanford University)。Google Scholar 总引用41048次,H-index 80。
余宏杰团队针对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我国人民健康的新发、重大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禽流感、季节性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手足口病、登革热、狂犬病、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病等,运用多学科交叉技术,研究其传播动力学、流行病学参数、疾病负担、干预措施和临床管理的评价、病原体感染机制和宿主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疫苗的效力、效果、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等。
余宏杰团队基于2013-2018年在湖南安化建立的基于社区的固定队列(母婴配对队列和1-9岁儿童队列),深入开展了针对重要呼吸道病毒(包括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人群免疫水平的动态变化研究。
1、针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阐述了甲型(H1N1)pdm09流感病毒(以下简称“A(H1N1)pdm09病毒”)毒株特异性抗体跨胎盘传输给新生儿后的动态变化轨迹和毒株间的交叉免疫力。研究发现,不论何种毒株,母亲A(H1N1)pdm09抗体均可通过胎盘有效传输给新生儿,且两者间同种A(H1N1)pdm09毒株的HI抗体水平呈正相关;50%的儿童的母传HI抗体在其2.3月龄时衰减到保护阈值1:40以下,并于6.9月龄时达最低抗体水平。在未接种过流感疫苗且有完整基线毒株特异性HI抗体滴度呈现周期性升高和下降,与每年各毒株流行的季节性一致。该研究强调了及时开展母亲孕前/孕期和婴幼儿接种流感疫苗的必要性,以改善儿童母传抗体水平和保护持久性。
2、针对麻疹病毒,确定了儿童麻疹母传抗体和常规免疫程序下第一/第二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MCV)诱导抗体的长期动态变化特征,以及接种第三剂次MCV(MCV3)对降低儿童年龄别麻疹易感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TG体育,儿童8月龄接种第一剂次MCV后其疫苗诱导抗体水平在1个月内达到峰值并可持续5.1年,而8和18月龄分别接种第一/第二剂次MCV后其保护性抗体约持续20.6年;MCV3接种可有效降低儿童79.3%-88.7%的累计血清转化率。该研究准确评价了常规麻疹疫苗免疫策略外实施的强化免疫策略的有效性,可为全球其他地区麻疹疫情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TG体育
基于上海市500万联通用户的手机信令数据和上海市Omicron BA.2暴发期间报告的新冠疫情数据,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在1km*1km网格尺度上,揭示了新冠疫情期间人群移动模式的动态变化规律TG体育、社区结构的网络特征演化,及其对新冠时空传播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设计城市内的空间靶向干预措施,为呼吸道传染病的精准防控提供重要参考。基于实时、准确的人口流动信息,可及时评估和调整疫情防控策略,为干预措施的靶向施策、精准评估和系统优化等提供重要的科学决策证据。
该研究采用系统文献综述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全面阐述了新冠病毒Alpha、Delta、Omicron变异株的潜伏期、系列间隔和代际间隔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新冠病毒的变异,其潜伏期、系列间隔和代际间隔呈逐渐缩短的趋势,而Omicron变异株不同亚型间的流行病学参数差异不显著。
该研究以上海市Omicron BA.2暴发疫情为研究个案,通过在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纳入经实验室确诊的新冠感染者,提取病案数据TG体育、电话访问和面对面访问的调查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数据、临床进展情况、免疫接种信息等多源数据,评估新冠灭活疫苗不同免疫程序在不同年龄组中对疾病进展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疫苗可以防止无症状感染发展为轻至中度疾病,并提供了持久的保护作用,以防止由Omicron BA.2引起的非重症发展为重症,此结果为疫苗预防Omicron感染的性能提供了有力证据。
此外,余宏杰团队还系统评估了新冠病毒不同变异株的流行病学特征、时空传播的驱动因素、人群接触模式与新冠传播的相互作用、非药物性干预措施的防控效果以及新冠疫苗的免疫原性、安全性、保护效力等,以专辑形式发表了了China CDC Weekly。
该研究通过文献系统综述,总结了目前基于基因组数据开展传染病暴发时空溯源的主要方法,概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并强调了其近些年在传染病暴发溯源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整合多源数据(基因组数据、流行病学数据和人群移动数据)在暴发溯源的重要作用。此外,该综述概述了目前时空溯源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难点,为未来基因监测方案的改善和方法学的研究提供了潜在方向。
该研究从5名3岁以下EV-A71感染的HFMD病例中鉴定出8个中和抗体,包括2个IgG和6个IgM。分析抗体重链可变区基因发现EV-A71中和抗体重链可变区基因使用的偏好性。通过筛选EV-A71的逃逸突变株鉴定出病毒上的中和表位,发现这些表位在不同EV-A71基因型中是保守的。检测了EV-A71病例的急性感染期血清样本中和野生型EV-A71毒株和变异株的中和滴度,发现这些中和表位均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并发现VP1 D94表位特异性抗体水平与病例年龄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加深了对EV-A71感染低龄儿童的抗体应答特征的理解,鉴定出的IgM抗体有潜力开发成为预防和治疗EV-A71感染的药物。
2018-2019年和2020-2021年间,余宏杰团队在河南省儿童医院建立了基于医院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纳入14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住院病例,并对其呼吸道标本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流感病毒的病原学检测。
通过对新冠大流行前(2018-2019年)和流行期间(2020-2021年)因RSV和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儿童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描述和比较发现,与2018-2019年ARI儿童住院病例的流感阳性率(2.9%)相比,2020-2021年流感活动显著减少(1.4%),但同期RSV阳性率从11.4%增至13.3%。结果提示,新冠大流行期间的NPIs措施对常见呼吸道病毒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此外,基于2020-2021年的病例系列,余宏杰团队进一步评估了我国中部地区因RSV感染所致的5岁以下儿童住院病例的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间接费用和生存质量。结果表明RSV相关的住院治疗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生存质量损失,尤其是对于1岁以下的儿童。该结果对于确定干预措施的优先顺序和卫生资源的分配至关重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