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F)是胸部肿瘤患者(如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患者等)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深入探索RIPF的作用机制和研发新的、有效的RIPF防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洪金省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这一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研究成果。
调节性B细胞亚群——B10细胞可通过EMT及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促进放射性肺纤维化
团队通过研究发现,B10细胞可能是临床放射性肺纤维化的潜在治疗靶点,为今后抗纤维化的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8β-甘草次酸(GA)通过下调Treg细胞分泌TGF-β1减轻放射性肺纤维化
基于放射生物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张纬建主任和张鲁榕教授前期研究发现了中药活性成分——18β-甘草次酸(GA)对小鼠RIPF具有保护作用,团队进一步阐明GA抗纤维化的可能机制。该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新的RIPF防治策略。
焦虑和抑郁是鼻咽癌围放疗期常见的心理反应TG体育,鼻咽癌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放疗毒副反应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而海马体在情绪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辐射可引起海马萎缩和海马神经元的损伤。然而,目前尚无临床研究探讨海马照射剂量与情绪异常之间的相关TG体育性。对此问题,洪金省教授研究团队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该研究对152例新确诊的并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海马受照射剂量与鼻咽癌患者的焦虑状态显著相关,但与抑郁状态无关。海马D40可能是焦虑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且海马D4015Gy的患者在放疗后出现焦虑的概率更高。
该项研究发现接受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海马的照射剂量与情绪异常具有相关性,并强调了实施海马保护对维护患者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为临床上保护鼻咽癌患者的良好心理状况提供重要的建议与依据。
实验室主任洪金省教授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目前重点实验室已连续举办7届临床放射生物学新进展学习班,对放射生物学研究、放疗临床工作、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推进作用。